西安的七賢莊,因“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駐陜辦事處”(以下簡稱“西辦”)在這里設立而馳名全國。“西辦”地處延安與重慶之間的特殊位置,連接了延安和全國各地,10年間不辱使命,歷經秘密、半公開到公開3個階段,克服重重困難,完成了許多特殊使命,被人們譽為紅色橋梁、革命前哨。
秘密交通站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不久,由于衛生器材和藥品奇缺,中央指派地下工作人員在全國各大城市設法秘密采購。為了將分散、零星購買到的衛生器材和藥品集中起來,轉運到陜北蘇區,周恩來指示在張學良身邊工作的中共代表劉鼎,設法在西安建立秘密交通站。
當時,紅軍與東北軍、西北軍已經建立了良好的關系。1936年2月初,王世英在西安秘密會見楊虎城,商定了在西北軍掩護下建立紅軍交通站等4項秘密協定。2月底,李克農在洛川會見王以哲,又與東北軍達成開放幾個口子以運輸物資和予以保護等3項秘密協定。但西安畢竟是國民黨統治區,關卡林立,特務橫行,大批量運輸衛生器材和藥品困難重重。
劉鼎苦思冥想之后,決定建立一家醫院。這樣,大量的衛生器材和藥品進出就有了合乎情理的渠道,也好瞞過便衣特務的耳目。劉鼎立即行動,到上海找到熟識的美國友人史沫特萊女士尋求幫助。史沫特萊向劉鼎推薦了德國共產黨員、牙醫博士馮海伯。
馮海伯在學生時代就參加了反法西斯運動,1931年被德國法西斯政府驅逐出境,后經朋友介紹來到上海,參加了史沫特萊等人組織的馬列主義小組,愿為中國人民的解放斗爭貢獻力量。當馮海伯得知劉鼎的來意后,非常高興,并滿口答應。
很快,劉鼎和馮海伯來到西安,坐著黃包車逛遍古城,尋找開設牙科醫院的合適地址。他們連看了幾處地方后,一致看好七賢莊。此處北靠明城墻,東臨火車站,南連楊虎城官邸,雖然200塊銀元的房租著實不便宜,但考慮到利于掩護和優越的地理位置,兩人當即拍板將一號院租了下來。
1936年春,七賢莊一號院掛出“德國牙醫博士馮海伯牙科醫院”的銅招牌,醫院正式開張營業了。在上海的時候,馮海伯就為張學良診治過牙病。東北軍、西北軍的軍官、家屬及社會名流獲悉后,便絡繹不絕地前來請馮海伯看牙。一時間,牙科醫院吸引了不少有錢人光顧。一些軍官和社會名流在這里進進出出,委實迷惑和震懾住了特務們,他們壓根也想不到這里是中共秘密交通站。
馮海伯一邊行醫,一邊接受從全國各大城市寄來的衛生器材和藥品,并親自驗收存放。存放的物品到了一定數量,由劉鼎安排交通員通過東北軍的軍車轉運陜北。如果貨物太多,交通員就雇傭商車加掛軍車牌子轉運陜北。很快,處于困境中的紅軍醫療衛生條件得到改善。
同時,為了加強陜北黨中央與各地黨組織的聯系,秘密交通站安排機要人員在七賢莊一號院挖了一個地下室,秘密安裝了一個小電臺和一部擴大機,把中共中央設在延安的紅色中華社的廣播,轉播到東南沿海、西南邊陲,乃至蘇聯等地。如今這個秘密電臺還保留在一號院辦公室下面的地下室內,古老的設備似乎讓人感受到了一種緊張的氛圍。當然,這期間秘密交通站也轉送過出入陜北蘇區的干部,如馮雪峰、丁玲等。
盡管當時西安的局勢動蕩不安,但由于馮海伯與同志們配合默契,秘密交通站運轉非常高效。然而,1936年12月12日,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爆發,馮海伯在一陣陣混亂的槍聲中走出七賢莊側門時被流彈重傷而犧牲,這位偉大的國際共產主義戰士最終長眠在中國的土地上。馮海伯犧牲后,因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紅軍在西安的活動基本公開,七賢莊一號院秘密交通站也由地下轉為了半公開。
紅軍聯絡處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促成了國內形勢及蔣介石有關政策的轉變。如毛澤東所說,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了時局轉換的樞紐,在新形勢下的國內合作形成了,全國的抗日戰爭發動了。
1937年1月,周恩來派李克農前往潼關會見前敵總指揮何應欽,商談在西安建立紅軍聯絡處事宜,此項提議得到國民黨方面的同意。于是,中共中央決定,在秘密交通站的基礎上進行調整與充實,成立了紅軍聯絡處,由葉劍英總負責,李克農、張文彬、李濤先后擔任秘書長。由于此時共產黨還未與國民黨建立正式的合作關系,紅軍聯絡處只是半公開的辦事機構,因此,七賢莊一號院大門外掛著“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軍第三十八教導隊通信訓練班”的牌子。
紅軍聯絡處的主要工作是協調和發展東北軍、西北軍、紅軍三位一體的團結、合作關系,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西安事變后,由于張學良護送蔣介石回南京被扣,東北軍群龍無首,元老派與少壯派之間出現嚴重對立,同時,國民黨中央軍大兵壓境,內戰一觸即發。為緩解緊張局勢、實現國共合作,中共代表陸續到達西安。周恩來、葉劍英、李克農等先后住在七賢莊一號院,代表中共中央同西安事變各方共同協商,謀求團結抗日之道,促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早日建立。
此外,紅軍聯絡處還設法營救了一批流離失所或被關押的西路軍將士。西路軍西征失利后,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周恩來在紅軍聯絡處安排部署營救工作,親自登門拜訪回民領袖馬德涵請其幫忙協調,派張文彬等赴甘肅、青海積極開展營救工作。葉劍英還親自營救出許多西路軍將士。營救工作一直持續到中共中央在七賢莊成立公開的八路軍辦事處。據統計,通過多方努力,有4000余人重新回到了革命隊伍。
紅軍聯絡處建立后,經中共中央批準,紅軍總供給部部長葉季壯率領部分人員來到西安,在七賢莊設立了物資采辦委員會,負責采購、運送陜北所需的物資。物資采辦委員會成立后,首先必須解決最為迫切的交通工具問題。出于保密考慮,物資采辦委員會通過各種社會關系,由當時的商車主李雅軒出面,以國民黨六十七軍的名義,在“公茂洋行”購買了第一輛汽車。不久,又以東北軍名義在“川陜實業公司”購買了美國道奇和日本尼桑車各一輛。此后,又陸續添置了十幾輛不同類型的汽車,極大提高了物資運送能力。
八路軍辦事處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后,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紅軍聯絡處也發生了相應變化。1937年8月,七賢莊一號院大門上掛上了藍底白字“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駐陜辦事處”(簡稱“西辦”)的牌子。隨后,按照國民黨政府各戰區的部隊序列,八路軍改稱第十八集團軍,七賢莊一號院又掛上“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駐陜辦事處”的牌子,從以前的半公開轉而變成完全公開。
“西辦”的組織非常健全,設有統一戰線科、交通發行科、總務科、秘書科、機要科、辦公室、電臺與經理科,還下設汽車隊、倉庫、招待所等,工作人員超過300人。當時,“西辦”主要承擔為八路軍領取、采購、運輸物資,組織廣大愛國青年奔赴延安,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以及發動群眾開展抗日救亡運動等任務。
隨著工作的展開,“西辦”在原有七賢莊一號院的基礎上,又先后租賃了三號、四號和七號院。其中,三號院是統一戰線科辦公地,當時很多抗日救亡團體的領導人經常聚集到這里開會。四號院是經理科(前身是物資采辦委員會)所在地,下設汽車隊、倉庫等,具體負責領取國民黨政府撥給八路軍的軍餉、物資,采購延安所需的物資,并將這些物資運送到延安和抗日前線。七號院是為了接待那些來自全國各地渴望前往延安的青年人而租賃的,同時這里也是延安抗大、陜北公學等學校的招生辦公室,無數愛國青年就是通過這個紅色橋梁踏上革命征途,投入黨的懷抱。
然而,作為我黨在國統區的前哨,“西辦”也是國民黨特務的心頭大患。在公開工作的背后,一場監視與反監視的秘密斗爭也在七賢莊激烈展開。特務在七賢莊旁邊的小學里堆土成山,上面設立哨亭,隨時掌控院內的情況;七賢莊附近的一所中學也設立了隱蔽的監視點,并在墻上挖了小洞偷窺。按照國共雙方約定,“西辦”的人員、槍支、彈藥都要上報。為了嚴密監視我方行蹤,西安警備司令部甚至以登記為名,多次闖進七賢莊檢查。由于“西辦”的精心布置、嚴加防范,每次檢查都是無懈可擊,甚至連子彈都一粒不多一粒不少。特別是,由于保密措施得當,一號院地下室的秘密電臺一直非常安全,特務多次從無線電監聽中發現異常電波后,幾次進門突擊搜查,結果總是無功而返。
1939年以后,國民黨頑固派加緊對陜甘寧邊區實行經濟封鎖,西安當局也嚴密監視并沿途設卡,攔截“西辦”的汽車隊,嚴禁軍用品(鋼鐵、機電、化工原料、棉花、布匹等)及醫藥用品運往陜北,甚至扣留、沒收海內外捐助八路軍的物資和錢款。為了轉運各類物資,“西辦”的工作人員想盡了一切辦法,化整為零,變“非法”為“合法”,如把水銀裝在汽車輪胎里,把藥品放到鐵桶里,把鋼材充作車軸等,用自己的智慧,把各種重要物資源源不斷地運送到陜甘寧邊區。
后來,隨著國民黨頑固派掀起一次又一次反共高潮,“西辦”的處境日益困難,工作受到極大限制。但“西辦”的工作人員充分發揮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始終保持著旺盛的革命斗志,在極其艱苦險惡的環境中堅持斗爭。直到1946年,由于解放戰爭的爆發,“西辦”最后一批工作人員才撤離七賢莊,勝利返回延安。
(轉載自《保密工作》雜志2019年第9期)